艺科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圆满成功
2024年11月19日上午,艺科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二楼会议室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旨在通过集中汇报与讨论,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背景下艺术教育实践的新形态,共同探讨实验教学新图景。
参加此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
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培养处副处长魏遵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戏剧系副主任、教授闫贤良,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丁刚毅,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石民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肖向荣,浙江传媒学院电视编辑与导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一梁,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武仲科,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高级工程师王学松,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执行主任、工程师吕兵。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师王赟姝担任会议主持。
首先,肖向荣教授就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发展情况做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工作报告,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实验教学中心工作的实验环境、仪器配置以及课程建设等,从数字化转型出发,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挥艺术+科技跨界融合优势,贯彻艺术科技融合的教学理念。
专家发言环节,闫贤良教授介绍了中央戏剧学院智能戏剧艺术空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从舞台空间转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此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戏剧影视教育,创造新质艺术生产力的进程。
丁刚毅教授就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分析了现有AI技术的算力特点、应用场景,强调在AI时代对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新要求,通过提升AI素养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新方向。
石民勇教授强调了用好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在人机协同的创作背景下,AI如何拓展创作思维,辅助学生创作,提升创作效率,是贯彻教育教学数字化的理念,探索未来虚实共生发展方向重要路径。
胡一梁工程师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展开分享,关注新时代学生的能力转型要求与学生素质思维培养,以轻量化视听实践创作实验室建设为例,分享自己关于传媒类实验教学的经验。
王学松工程师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实验室教学空间的演化,强调了教学设计这一关键环节在构建虚实结合的实验空间中的重要性,并分享了面向基础教育的大模型规划与未来展望。
周星教授关注到新质生产力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一种人机共生的创作关系:人工智能是内容生成者,人类创作者是内容选择者,强调人的观念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艺术的共融共创。
最后,魏遵锋副处长做总结发言,以上内容分享也为人才培养与教务工作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我们应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充分发挥艺术学院的特点,抓住机遇探索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积极响应国家文化经济发展复苏,依托全艺术学科门类优势,聚焦新质生产力和艺术科技融合,搭建优质人才培养平台,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双创”研究,以应对AIGC浪潮影响之下的艺术变革新局面。未来,我们将持续建设发展,肩负责任使命,为中国艺术教育实践人才培养探索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