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教学
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沉浸式影像课堂新范式
2025年10月29日至11月6日,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虚拟现实智慧实验室,成功开展“影像艺术鉴赏”虚拟仿真系列教学活动。此次创新教学不仅服务于《外国经典影片鉴赏》《中国电影艺术审美鉴赏》两门本科核心课程,更联动沙河高校联盟、学院路共同体多所高校不同院系的近300名学生参与,以跨专业、跨校协同的教学模式,实现传统影视教学在手段革新与体验升级上的重要突破。
作为中心历时五年迭代完善的教学成果,本轮虚拟仿真课程由工程师王赟姝领衔团队自主设计开发,依托沉浸式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将电影史经典场景、导演美学思想、视听语言逻辑等抽象教学内容转化为具象化、互动式体验场景。学生通过沉浸式漫游“走进”电影博物馆、经典影片场景及互动体验空间,借助“角色代入”“空间探查”“镜头拆解”等创新形式,直观感知影像语言的构造逻辑与时代语境的深层关联,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相较于传统“观看--讲解--分析”的线性教学模式,虚拟仿真技术赋予艺术教学全新维度:学生可通过虚拟镜头自由切换叙事视角,沉浸式感受不同时代的影像质感与叙事节奏,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建立对电影语言、艺术风格、美学演进的系统性认知。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显著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与启发性,更有效激发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具象化理解、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表达能力。
在课程设计层面,活动以“异质同构”为核心理念,构建“跨媒介影像思维”教学主线,贯通电影与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学科资源,创新采用“赏--学--创--评”闭环教学模式。围绕“理解--重构--表达”的教学逻辑,课程鼓励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从“看艺术”到“学艺术”“创艺术”“评艺术”的进阶,通过沉浸式交互系统模拟导演创作、剪辑流程、镜头调度等实践环节,实现从“数字内容接受者”到“数字艺术生产者”的身份跃迁。
目前,该虚拟仿真教学体系已形成涵盖影视历史、视听语言、艺术鉴赏、创意创作、跨媒融合五大模块的完整资源矩阵,累计服务《影像艺术实践》《数字艺术发展史》等十余门核心课程,覆盖学生超1万人次。本次活动报名热度持续攀升,参与学生规模突破300人,教学成效获得广泛认可。在课后教学满意度调查中,多数学生反馈“虚拟仿真技术极大增强了学习代入感与知识吸收效率”,不少参与者明确表示“期待未来更多影视相关课程引入该教学形式”。课程组同步基于学生反馈,对教学内容迭代、设备运行优化等进行精准调整,为后续课程升级积累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作为教育数字化赋能艺术教育的典型实践,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次创新探索,为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中心将持续深化教育数字化与艺术课程的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手段在艺术教育领域的规模化应用,重点探索 “沉浸式、跨学科、多维度”的教学新模式,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注入动能、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