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

Experimental Teaching

微信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验教学 >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


  综合融通精神意识、重游互助理念与方法、动手创意追求目的,是我们实践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

  1、综合融通精神意识。实验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通过艺术 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受到严格系统的艺术技巧训练,掌握艺术专业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艺术创作和创意创新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性意识。艺 术实验教学有其不用于科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强调艺术综合创新性、注重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 培养,突出艺术创作中的切身体验与身心投入,也是综合性培养的另外一个体现。在各自学科教 学中,专业理论教学总体观念都会贯穿,但更为扩大眼界,看到综合性人才需要全面素养,则需
要教学实践去提示和强化。随着近年来学科的交叉和其他领域新技术的发展,艺术传媒领域的新技术也不断涌现,如何有效借助高科技手段更好地表现艺术、实现新颖的艺术创意也是新时代交

  给艺术人才培养的一大课题。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艺术素养深厚且富有创意创新能力的艺术人 才是大学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这也使得艺术本科实验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对 艺术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设计和优化,建立有利于培养 创新性、研究型人才的艺术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已成为艺术实验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要任 务。

  2、从游互助理念与方法。“从游式教学” 是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 与传媒学院艺术类多学科专业优势,在多年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紧密结合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提出的一种适宜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大学艺术类专业“从游式”教育。并以此为指 导大力开展以探究和创新为基础的“从游式”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在探索中形成了优质的艺术教育环 境。“从游式”教学是一种让本科生跟从学长、研究生和教师在优良的学术环境中游学、逐步培育研 究兴趣与创新精神的教育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旨在合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研究体系和研究生教育 体系等优质资源,让本科生(“小鱼”)在与高年级学长和研究生(“中鱼”)及教师(“大鱼”)的相 互濡染中成才,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具有知识探究精神的人。“从游式”教学继承了古代儒家 “从游”及“游于艺”的教育传统,参照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经验及人才培养体系,为满足时 代对艺术人才的需要提出来的教学模式。“从游式”教学层次如图所示:

 

  从游式教学理念让学生跟从教师和学长游学,学生由接受知识转为对知识的探索;教师的角色由传授知识转为指导、帮助、引领学生研究;发掘“中鱼”角色的特殊作用,可有效提升硕士研究
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艺术教育强调在切身体验中塑造人格与精神。“从游式”教学模式可以充 分发挥艺术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习和亲身体验,更深刻地理解到艺术的精 神内涵和人文传统。中心也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了多学科交融的优良“从游”环境。在书画、音乐、舞 蹈、影像的艺术氛围中,本科生积极参与到教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学术活动中, 观摩开题报告、参与读书活动、旁听学术会议和讲座,培养了他们自觉探究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 惯。

  3、动手创意追求目的。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服务于新时期传媒艺术创意人才的 培养目标,积极构建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大型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创 新理念、实践能力为宗旨,在课程设置、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改革。 在教学理念上,中心以学院“从游式”教学理念为依托,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综合传媒素质、理 论水平、文化创意、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多学科艺术与传媒教育体系的综合 育人功能,构建了个性化、体验性和实践性教学环境,积极拓展实验教学实践的社会空间,注重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实验技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的新兴传媒产业高级内容 制作与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产业高端创意创新人才。而在动手实践中,中心所提供的条件和要求, 都促发动手是为了创意目标,创意实践是为了增强能力的原则。为此小到具体课程,我们可以为 专业提供实践设施和机会,也可以中心专职老师自身为全校开设实践课程,吸引全校学生参与实 践。
  但最为具有标志性的是持续性举办“大学生电影节”这一面向北京市为主的大学生实践动手操 作活动。每年一度北京市几十所大学共同参与、波及全国上百所重要大学十余万大学生参与组织 实践,不仅培育出后来的主流电影青年观众,还培养出中国电影界从创作的宁浩、李睿君等好导 演,到主要电影机构的宣发重要岗位的人才。创意意识强是他们的独特特色。


技术支持:尚品中国
Copyright © 2016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2 |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l9号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